close
今天上完聖翔的課後輔導之後,是水生生物調查技術的課程,上禮拜去雙連埤捕獲不少吳郭魚,這次老師說要幫雙連埤的外來物種建檔,同時要我們練習分辨魚的雌雄,我一聽就曉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,雖然一年級下學期末的生物學實驗也有訓練過一次,但是今天我已經三年級,要更熟練才行。
我課後輔導一下課就趕快衝回宿舍拿我的吃飯傢伙和照相機,抱著解剖盤、手套、燒杯、培養皿還有玻片,就這樣披著實驗衣往生資大樓衝,大家已經在四樓的大實驗室準備,我立刻將東西準備妥當,拉開解剖包的拉鍊、排好培養皿、將器械擺開在解剖盤上,將手套戴好,就去領吳郭魚,這些死魚放太久實在有夠臭,解剖盤上放著三隻魚,臭味齊放讓大家受不了。
一開始是要幫這些魚建立基本資料,我的組員們七手八腳的量體長、數鰭條,一開始很容易算錯,因為硬棘與軟鰭條肉眼上不好分辨,我幫著雪村振銘以鑷子撐開魚背鰭時,一不留神就被第一背鰭的第二根硬棘刺到手套,鰭上的硬棘是非常銳利的,手套會一下子就會被刺穿,這魚至少已死了一星期,細菌一定非常多,要是受到感染可不是開玩笑的,我曾聽過一個新聞就是有一個人手上有傷口還去碰死魚,導致產氣單孢菌感染,引發了敗血症差點丟命;伺機性感染是最可怕的,產氣單孢菌是厭氧性細菌,從傷口溜進去後就躲在深層的組織裡面,那些免疫細胞不一定逮得到它,時間久了會使感染組織壞死,就像破傷風桿菌那樣引發敗血性休克。
妙妙擔任記錄,簡銘宏幫著振銘一起數鰭條,我的器械全部借他們用,要借手套的我也借;第一次算鰭條時有算錯,正是因為硬軟傻傻分不清,魚體失水相當快,他們一邊算,我要一邊往魚體淋水,免得沾黏組織破損徒增麻煩,250ml的小燒杯裝了約50ml的水慢慢淋,當基本資料都建立好後,妙妙去白板那邊寫數據,當所有數據都出來之後,我們的數據看起來特別奇怪,24條都是硬棘,軟條沒半條,老師說我們一定有算錯,我只好跟組員說全部重算。
我們再次用探針撐好鰭條仔細的看,背鰭部分就是後方的第二背鰭是軟條,第二背鰭的鰭條也是有突出,讓我們誤判為硬棘,胸鰭、尾鰭則完全是軟的,腹鰭及臀鰭是只有第一鰭條是硬棘,其他都是軟條,算清楚後就開始要判定魚隻性別,方法就是剖腹看性器官判定,吳郭魚不會變性,不過外表上很難區別,所以要剖開體腔為牠們「驗明正身」不過坦白講,幼魚真的難以區別,小小的體腔裡看不到性器官,只能拍照存證。
我早已準備好要解剖,從我幹解剖這檔事到現在已經剖了無數隻吳郭魚,魚腹有肌肉層、硬骨等組織,魚下巴是硬骨區,我必須停下剪刀,以雙手的握力剪斷那塊骨頭,熟悉的喀一聲,我剪斷了骨頭,這次的骨頭比較好剪斷,以往的都很硬,可能需要動用到骨剪才剪得斷(可是骨剪好貴),這次這隻魚不曉得是不是得了骨質疏鬆症,以我不強的握力就將骨頭剪斷。
接著重頭戲就是解剖大吳郭,我將解剖包一拎就上前補位,老師已事先將那兩條魚以金屬棒敲昏,牠們當然沒有完全死去,就只是半昏而已,我以大剪剪開魚腹時,魚嘴開開合合彷彿告訴我會痛,但因為牠是該移除的外來魚種,我還是狠著心腸將牠剖半,拉出暗色的腸子之後,用手撐著魚腹肉,看見了精巢,像條縫衣線那麼細,白色帶點透明,雖然體型很大,不過還是未成年的年輕小夥子;兩年前看到的那隻是精巢已經有我的手指頭那麼粗,但是我肉眼看起來覺得那隻也應該還未完全成熟。
第二隻是隻母的,我一剖開來時,就可以看見兩瓣充滿卵子的卵巢,一顆顆的魚子清晰可見,表示牠已達性成熟,是隻身懷六甲的媽媽級雌魚,一張拍未取出體外的特寫、一張拍卵巢的外觀;吳郭魚很兇為何被稱為"慈"鯛?原因是牠們非常照顧自己的魚寶寶,在魚卵時期就用口孵,把魚卵放在嘴巴裡保護,小魚孵化後若遇到危險,就會趕快集體游回魚媽媽的嘴巴裡躲起來,在育幼期間,雌魚是完全不能進食的。
吳郭魚的適應力非常強,以極快速度佔領了臺灣的大小河川,釣魚隨便都釣得到,十條魚裡有八條會是吳郭魚,我以前有在玩電腦遊戲,當我不想玩時就會將角色掛在廣場的池塘邊釣魚,250個魚餌會有100個釣到吳郭魚,其他的才是草魚、溪哥、櫻花鉤吻鮭或是錦鯉,錦鯉釣到的機率最低(目前沒釣到過黃金魚)最快湊齊250條可以交換裝備的就是吳郭魚,換到的裝備或物品等級也是最低的,遊戲把牠設得這麼低賤的地位、甩下魚竿隨便就釣得到也不是沒有道理的,我在雙連埤釣魚的時候只釣到兩條,一條是普通的鯽魚、另一條就是吳郭魚的幼魚,運氣最好的聖翔三連發也是有釣到一條吳郭魚(另兩條是鯽魚,一條普通鯽和一條額頭比較高的日本鯽)
要分辨硬棘和軟條的方法大概只有一個,就是用解剖剪下去剪剪看,第一背鰭非常難剪,那些硬棘似乎有骨質化,就像魚刺那般硬;軟條在魚死後很容易一瓣瓣分離,不必動用任何器械就可以剝得開,因為中間畢竟是肉質,一拉就開了。
今天穿上了好久沒穿的實驗衣,感覺很開心~
我課後輔導一下課就趕快衝回宿舍拿我的吃飯傢伙和照相機,抱著解剖盤、手套、燒杯、培養皿還有玻片,就這樣披著實驗衣往生資大樓衝,大家已經在四樓的大實驗室準備,我立刻將東西準備妥當,拉開解剖包的拉鍊、排好培養皿、將器械擺開在解剖盤上,將手套戴好,就去領吳郭魚,這些死魚放太久實在有夠臭,解剖盤上放著三隻魚,臭味齊放讓大家受不了。
一開始是要幫這些魚建立基本資料,我的組員們七手八腳的量體長、數鰭條,一開始很容易算錯,因為硬棘與軟鰭條肉眼上不好分辨,我幫著雪村振銘以鑷子撐開魚背鰭時,一不留神就被第一背鰭的第二根硬棘刺到手套,鰭上的硬棘是非常銳利的,手套會一下子就會被刺穿,這魚至少已死了一星期,細菌一定非常多,要是受到感染可不是開玩笑的,我曾聽過一個新聞就是有一個人手上有傷口還去碰死魚,導致產氣單孢菌感染,引發了敗血症差點丟命;伺機性感染是最可怕的,產氣單孢菌是厭氧性細菌,從傷口溜進去後就躲在深層的組織裡面,那些免疫細胞不一定逮得到它,時間久了會使感染組織壞死,就像破傷風桿菌那樣引發敗血性休克。
妙妙擔任記錄,簡銘宏幫著振銘一起數鰭條,我的器械全部借他們用,要借手套的我也借;第一次算鰭條時有算錯,正是因為硬軟傻傻分不清,魚體失水相當快,他們一邊算,我要一邊往魚體淋水,免得沾黏組織破損徒增麻煩,250ml的小燒杯裝了約50ml的水慢慢淋,當基本資料都建立好後,妙妙去白板那邊寫數據,當所有數據都出來之後,我們的數據看起來特別奇怪,24條都是硬棘,軟條沒半條,老師說我們一定有算錯,我只好跟組員說全部重算。
我們再次用探針撐好鰭條仔細的看,背鰭部分就是後方的第二背鰭是軟條,第二背鰭的鰭條也是有突出,讓我們誤判為硬棘,胸鰭、尾鰭則完全是軟的,腹鰭及臀鰭是只有第一鰭條是硬棘,其他都是軟條,算清楚後就開始要判定魚隻性別,方法就是剖腹看性器官判定,吳郭魚不會變性,不過外表上很難區別,所以要剖開體腔為牠們「驗明正身」不過坦白講,幼魚真的難以區別,小小的體腔裡看不到性器官,只能拍照存證。
我早已準備好要解剖,從我幹解剖這檔事到現在已經剖了無數隻吳郭魚,魚腹有肌肉層、硬骨等組織,魚下巴是硬骨區,我必須停下剪刀,以雙手的握力剪斷那塊骨頭,熟悉的喀一聲,我剪斷了骨頭,這次的骨頭比較好剪斷,以往的都很硬,可能需要動用到骨剪才剪得斷(可是骨剪好貴),這次這隻魚不曉得是不是得了骨質疏鬆症,以我不強的握力就將骨頭剪斷。
接著重頭戲就是解剖大吳郭,我將解剖包一拎就上前補位,老師已事先將那兩條魚以金屬棒敲昏,牠們當然沒有完全死去,就只是半昏而已,我以大剪剪開魚腹時,魚嘴開開合合彷彿告訴我會痛,但因為牠是該移除的外來魚種,我還是狠著心腸將牠剖半,拉出暗色的腸子之後,用手撐著魚腹肉,看見了精巢,像條縫衣線那麼細,白色帶點透明,雖然體型很大,不過還是未成年的年輕小夥子;兩年前看到的那隻是精巢已經有我的手指頭那麼粗,但是我肉眼看起來覺得那隻也應該還未完全成熟。
第二隻是隻母的,我一剖開來時,就可以看見兩瓣充滿卵子的卵巢,一顆顆的魚子清晰可見,表示牠已達性成熟,是隻身懷六甲的媽媽級雌魚,一張拍未取出體外的特寫、一張拍卵巢的外觀;吳郭魚很兇為何被稱為"慈"鯛?原因是牠們非常照顧自己的魚寶寶,在魚卵時期就用口孵,把魚卵放在嘴巴裡保護,小魚孵化後若遇到危險,就會趕快集體游回魚媽媽的嘴巴裡躲起來,在育幼期間,雌魚是完全不能進食的。
吳郭魚的適應力非常強,以極快速度佔領了臺灣的大小河川,釣魚隨便都釣得到,十條魚裡有八條會是吳郭魚,我以前有在玩電腦遊戲,當我不想玩時就會將角色掛在廣場的池塘邊釣魚,250個魚餌會有100個釣到吳郭魚,其他的才是草魚、溪哥、櫻花鉤吻鮭或是錦鯉,錦鯉釣到的機率最低(目前沒釣到過黃金魚)最快湊齊250條可以交換裝備的就是吳郭魚,換到的裝備或物品等級也是最低的,遊戲把牠設得這麼低賤的地位、甩下魚竿隨便就釣得到也不是沒有道理的,我在雙連埤釣魚的時候只釣到兩條,一條是普通的鯽魚、另一條就是吳郭魚的幼魚,運氣最好的聖翔三連發也是有釣到一條吳郭魚(另兩條是鯽魚,一條普通鯽和一條額頭比較高的日本鯽)
要分辨硬棘和軟條的方法大概只有一個,就是用解剖剪下去剪剪看,第一背鰭非常難剪,那些硬棘似乎有骨質化,就像魚刺那般硬;軟條在魚死後很容易一瓣瓣分離,不必動用任何器械就可以剝得開,因為中間畢竟是肉質,一拉就開了。
今天穿上了好久沒穿的實驗衣,感覺很開心~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